各学院:
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力量,提升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能力,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,重庆市科协、重庆市教委、重庆市科技局决定共同举办2025年重庆市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大赛主题
培育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
二、参赛对象及作品分类
(一)参赛对象
1.学生组: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(2020年7月以后毕业)的大学生创业者。
2.教师组: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(涵盖TRIZ、六西格玛、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)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、产品研发、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。
(二)参赛作品分类
1.学生组:发明制作类、工艺改进类、创新设计类、生活创意类、创业类及高职高专类(对高职高专院校单设高职高专类,需要单独填写作品申报书和汇总表);
2.教师组:推广及应用类。
三、参赛条件
(一)报名要求
1.发明制作类、工艺改进类、创新设计类、生活创意类
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。每个参赛团队,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,创新方法指导教师1人,专业指导教师1人。
2.创业类
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、本科生、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(2020年7月以后毕业)的大学生创业者。创业类参赛项目团队需经过20学时以上的TRIZ理论培训。每个参赛团队,人数不超过5人,创新方法指导教师1人,专业指导教师1人。
3.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
参赛对象为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(涵盖TRIZ、六西格玛、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)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、产品研发、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。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最多可推荐3名教师参赛,未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可推荐1名教师参赛,已获奖的教师三年内不许重复申报。
四、作品要求
1.学生组发明制作类、工艺改进类、创新设计类、生活创意类
参赛作品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应构思巧妙,具有较强创新性、新颖性,原创性;参赛作品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,有较高的学术价值;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,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,有望取得较好的经济、社会效益。
2.学生组创业类
参赛团队应结合团队自身经营的项目或产品情况,运用TRIZ等创新方法理论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;参赛作品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,具有较强的实用性;参赛作品应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,并具备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3.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
参赛教师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开展过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,并产生相关教学和科研成果(如论文、论著、专利、项目等)、教学PPT制作展示、案例应用于教学情况、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。同时参赛教师需指导过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活动。
五、提交要求
1.学生组要求
参赛作品应是参赛团队的原创作品;参赛队将作品方案(包括:发明创意、原理图、原理、设计创新点等)、自主知识产权证明(专利证书、受理通知等)、查新报告、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、销售合同、技术服务合同、技术开发合同、用户使用报告等材料作为作品申报书附件一同上报。
2.教师组要求
参赛教师需提交创新方法授课时长证明、2学时授课教案、2学时教学多媒体课件、以及教学及科研成果证明材料(如论文、论著、专利、教改项目、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情况,获奖情况,成果转化社会或经济效益等)。
六、大赛流程安排
(一)报名阶段(2025年11月5日前)
(二)初赛阶段(2025年11月上旬)
组织评审专家对报名作品进行线上初赛评审,评选出进入决赛的作品,并在重庆创新方法微信平台上进行公布。
(三)决赛阶段(2025年11月下旬)
组织进入决赛的作品按照抽签分组进行项目展示、专家提问等环节评比出最终获奖项目并进行公示。优秀作品将按照要求推荐参加第十四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(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大学生TRIZ杯专项赛)。
七、奖项设置
主办单位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或奖牌,优秀作品集中线上展示。其中,学生奖设置特等奖和一、二、三等奖,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名,获奖数量不超过报名参赛数量的40%;教师组设置“创新方法成果奖”。对组织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。
八、报名时间和方式
报名截止时间为即日起各参赛队伍按照流程和要求填写附件2《参赛作品汇总表》和附件3《参赛作品申报书》,并与2025年11月3日前将申报材料压缩后打包发送至指定邮箱:3264793068@qq.com,邮件名称为组别+类别+作品名称(例如学生组+创新设计类+基于TRIZ理论的XXX),并在赛链系统报名;同时请各参赛队伍加入竞赛QQ群:745269410(群号),按照“姓名-学院-年级”格式修改昵称,竞赛后继相关事项均在QQ群内发布。
九、其他事项
(一)参赛作品的专利申请等权利原则上归属设计和制作人员。大赛组委会有选择参赛作品用于保存并展示的权利。参赛作品不得侵犯其他个人或组织的,对于侵犯其他个人或组织知识产权的,一切后果由参赛队和相关责任人负责。
(二)历届创新方法大赛(国赛、市赛)获奖作品不得重复参赛。
十、联系方式
赵老师:13668030280
大赛交流群(QQ):745269410(群号)

教务处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
2025年10月27日